【纪检人· 随笔】六安的三座桥

时间:2019-08-20 00:00    来源:巡察办   作者:戴文  
     打印

如果要问起六安的母亲河淠河上哪里最美?您会给出怎样的答案呢?我们常说,桥梁是河流最美的配饰,今天我就来说说六安的三座桥。

第一座桥,要从1931年的夏天说起。因为六霍起义的爆发,14岁的六安姑娘汪荣华接受了革命思想,参加了红军,加入了少年先锋队。她从西河口骑着老牛渡过了老淠河,匆匆赶到独山,一上岸,她就被编入了新兵营,后来又成为一名宣传员。一头牛,一条河,是她初心萌芽的地方,也是她担起革命使命的起点。

1984年,已经成为元帅夫人的她回到家乡,看到乡亲们仍然依靠摆渡船才能往返独山与西河口,于是多方筹措了60多万元资金,捐建了独山大桥,使当时的六安县最后一个乡——西河口乡通上了汽车。这座桥的一头是真理的熏陶、前进的号角,另一头是像汪荣华一样的无数革命志士,他们逢山开路,遇水架桥,踏平千难万险,走出了中国革命的红色道路,走进了新中国。

第二座桥是五里墩大桥。今天的六安,山清水秀、魅力迷人。大家可能想象,曾经的六安是个旱涝灾害交替的贫苦之地。“无雨则久旱,一雨即成灾。”1958年,又一场大旱让六安200多万亩农田颗粒无收。同年,新中国最大的灌区工程,—淠史杭灌区正式开工修建,五里墩大桥即是该工程的一部分。

为了重塑大别山水,老区人民在经济困难、物资匮乏、技术落后的条件下,用十字镐、独轮车等简单工具,肩挑手抬,在14年间开挖了6亿立方米的土方量,创造了水利建设史上的奇迹。如果把这些土方围成一米高、一米宽的长堤,足足可以绕地球十圈。自此三河平定、六地长安,昔日千里贫瘠之地变成了今天的鱼米之乡。

到今天,淠史杭工程累计灌溉面积4.56亿亩,增产粮食583.8亿斤,淠史杭灌区成为名副其实的“丰收之源”,一举奠定了安徽省粮食主产区的地位。五里墩大桥的一头是共和国的建设者和拓荒者,另一头是他们建起来的泽被后世的伟大工程,和原本是一片荒田薄岭的千里沃野。

第三座桥,是被六安网友称为最美大桥的赤壁路大桥。这座桥总投资3.1亿元,在2016年10月1日正式建成通车,现代化的工程技术,把地质条件差、施工工艺复杂、汛期水势大这些不利条件一一克服。大桥位于月亮岛上游,连接淠河南路与河西景观大道,全长840米,整个桥梁宏伟壮丽,雄姿挺拔。已经成为六安又一处地标性建筑,承载着新时代六安人奋力拼搏,勇攀高峰的光荣与梦想。

其实,就在几年前,还有不少六安人不看好河西的发展,当时的河西一穷二白,甚至有“宁要河东一张床,不要河西一间房”的说法。随着近几年的发展,现在的河西,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,这里有最好的学校、医院,有现代化的电影院、体育场,有原生态的景观公园、绿地,到处焕发着生机和活力。

安全、经济、美观、环保,赤壁路大桥的一头是坚持稳中求进,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、新思想,另一头是新世纪六安人为美好生活不懈奋斗的新征程、新成就。

三座大桥,三代六安人。第一座桥,是民族解放道路上的“量天尺”,革命志士通过它丈量了新中国的每一寸土地;第二座桥,是祖国建设道路上的“开山斧”,新中国建设者使用它披荆斩棘,开拓前行;第三座桥,是人民幸福道路上的“集结号”,让我们的党员在新时代重整行装,再次踏上新的征程。在“恰同学少年”的宝贵青春年华里,很多人都曾有过拼搏奋斗的足迹,心中都有着一座桥。这座桥或是一张刻着“早”字的书桌,见证着“少年辛苦终身事,莫向光阴惰寸功”的寒窗苦读;或是一捧带着硝烟的泥土,埋藏着“断头今日意如何,创业艰难百战多”的九死一生;也可能是一摞沾满汗水的民情日记,记录着“扶贫济困挥雨露,走村串户历山川”的辛勤脚步。

桥,是沉默的,威严的,它始终挺着宽厚的脊梁跨在河流两岸,却无时无刻不在释放着强大的精神驱动力——它让我们心中有信仰,脚下有力量。

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,是一场接力跑”。在这条漫长而艰辛的跑道上,桥的精神一直都在——这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、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。作为基层纪检监察干部,我们不仅要接好前辈交来的接力棒,在前辈已经架设好的桥梁上奋力前行,还要去努力建设属于我们新时代的更高更美更宏伟的大桥,更要让这座桥架在每一代青年基层干部的心中,让他们校准方向,接续奋斗,最终架起通往国家富强、民族复兴、人民幸福的梦想之桥!


打印文章 | 加入收藏 | 分享到: